电影里的大部头经典。场面之盛大使得当年的香港都产生了一句流行语叫“宾虚咁大个场面”。场面调度是真牛逼,在赛车戏份体现得最明显,不仅人各就各位,连马也很听指挥,无论乱整,皆有其度——在那个没有特效的年代这种调度能力显得更加可贵。完整看一遍后丝毫不觉冗长,每一帧都像古典油画,道化服超考究,建筑复原估计也燃烧经费,总之就是良心大制作。配乐增添了厚重的史诗感,看完片子绕梁三日那种。赫斯顿的大蓝眼太迷人了,透着一股韧劲也符合人设,阳刚面相像古典史诗里走出来的悲情英雄。真正的主角其实是全程不露面的基督,本质上是宗教布道片。以男一男二因政见决裂的友情承载着“两种思想的对抗”符合宗教主题,但也折射出一些现代思想,比如体制对个体的压制,思想比肉体更难消灭等等。角色性格都饱满真实,就连四匹白马都拍出各异的秉性。故事背景发生在1951年,但因为拍摄时间和对阶级斗争的浓墨重彩,以及故事文本的极端化,无可置疑地被列为“文革电影”。文革电影其实是个好东西,放到现在都是禁片,因为它树立了两头的正确,贫下中农是正确的,毛主席是正确的,中间的当权者多半是反派的,和三明治一样,形成一个奇怪的固化逻辑结构。电影里的金光大道是什么,当然就是“组织起来”,在农村,就是互助合作,一步步发展,直至人民公社。包产到户不仅是经济错误,更是政治错误,是阶级敌人的阴谋。如果完全按照电影里的语言设计,其实这个逻辑是走得通的,众人拾柴火焰高,单干总有掉队的,贫富分化也就必然出现。但这种设计为什么现实走不通,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性本质的有选择忽视,自私贪婪怯懦是人性永恒的标签。而一旦回归到人性的基点,这种“高大全”的制度设计就无疑地轰然倒塌了。
一张中奖彩票给这对夫妇带来严重后果:他们开始预谋杀死对方独吞奖金。